互聯網醫療,是互聯網在醫療行業的新應用,包括了以互聯網為載體和技術手段的健康教育、醫療信息查詢、電子健康檔案、疾病風險評估、在線疾病咨詢、電子處方、遠程會診及遠程治療和康復等多種形式的健康醫療服務。
在一個關注提供輕快、即時服務的現代經濟體系中,互聯網醫療初創企業的出現似乎理所當然,他們意圖通過動幾下手指就能讓醫療服務惠及到每個人。
分析公司Pund-IT的主席兼首席分析師Charles King在《福布斯》雜志上撰文指出,對大數據的更好應用將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現代醫療行業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數據驅動的,如果數據的收集與傳遞可以有效進行,這將提高許多醫療決策和行動的效率。”
也許在過去看來,醫療保健是一個典型的非科技行業,也是經濟快速發展的行業之一。很多懷疑論者可能百思不得其解,在硅谷的愿景中,科技這樣一個行業,究竟是如何對我們的身體健康產生巨大影響。當然,盡管目前醫療行業已經有了許多實用技術,但并不像智能手機或平板一樣必不可少。事實上,日益增長的科學技術對醫療保健領域的影響形式多種多樣——根據咨詢公司FactSet的預測,醫療科技會是2016年最賺錢的行業。
有哪些切入點與現有的進展?
一些公司正在研發面向消費者的工具,有的則在創建面向醫療保健供應商的平臺和軟件,還有一些正在研發可以幫助更多開發者投入互聯網醫療創新的工具。
1.更好地進行醫療研究,更聰明地應用用戶數據
數據在醫學研究領域的地位越來越突出,而初創公司也在基因檢測、個性化醫學研究和更有效的臨床試驗中充分展現了數據的威力。現在,醫療保健供應商不僅可以收集更多患者的數據,也能利用這些數據更好地洞察到個體的健康或疾病,或利用這些數據來提高護理質量、做出臨床決策。
1)MetaMed:能讓病情嚴重的患者聯系到世界最好的研究人員,以便進行個性化的醫學研究。它能組織起一個專家團隊,找到有關患者的病史、遺傳、病情、數值等所有相關信息,并提交簡潔、客觀的報告。
2)Flatiron:提供了第一個基于云的腫瘤數據平臺:OncologyCloud。此平臺專為腫瘤而設計,匯聚了實時的相關臨床和財務數據,提供全面的患者病歷,幫助各種組織充分利用他們的數據。
3)Ginger.io:創造性地提供了一個分析平臺,能判斷用戶是否處于非正常的心理狀態,是否應該進行適當的心理治療。通過大數據分析幫助用戶早發現、早治療心理疾病。Ginger.io會觀察用戶活動的時間,和多少人通話,并且會向用戶詢問幾個簡單的問題作為信息,以明白用戶身體傳達的信息。當情況發生改變時,Ginger.io會報告給身邊的至親好友,如如家人、朋友、醫生等。合作機構及相關研究目前正應用該平臺進行抑郁癥、雙相障礙和慢性疼痛等病癥的治療和護理。
2.尋找醫生或者得到診斷
獲得醫療保健服務的第一步往往是尋找一個可以提供咨詢、診斷和治療的醫生。創業者正在努力幫助人們能更方便地通過多種途徑獲得醫療保健服務,包括虛擬醫生咨詢、在線平臺查詢與預約醫生,甚至可以改善公司為員工提供的醫療計劃。
1)Medicast:使用戶能夠按照自身的需要請求醫生出診。經過篩選和認證的醫生會在兩個小時內來到用戶家中、辦公室或酒店,并耐心問診至少30分鐘。此項服務目前已覆蓋邁阿密、洛杉磯和圣地亞哥等城市。
2)Zipnosis:提供桌面和移動平臺,讓用戶獲得輕微健康問題的診斷和治療。
此服務為全天候式,用戶可以在每天早8點到晚8點間得到診斷。這一服務只需使用信用卡或健康儲蓄卡支付25美元,便能進行自動在線問診并即刻收到處方。
3)Breakthrough:提供在線心理保健服務,這家公司已被MDLive收購。
Breakthroug幫助用戶就近找到有州級執照并經過篩選的合適治療師,在為患者提供方便之余,還能實現為用戶保護隱私并節約成本的效果。
4)Neurotrack:正在研發能夠提前3~6年預測出阿爾茨海默氏癥征兆的技術。
它以生物標志物為基礎,應用計算機視覺認知測試作為預測工具,通過海馬體的波動大大提前預測阿爾茨海默氏癥的行為癥狀。
3.提高治療和康復水平
各種各樣的高科技工具和軟件都旨在提高患者的治療和康復水平。它們有些將物理治療的過程游戲化,另一些使患者能更輕松地管理他們需要服用的藥物,還有一些能幫助風險高發患者降低罹患慢性疾病的可能。
1)Proteus Digital Health:致力于開發數字醫療產品,能收集各類行為、生理、治療等人體指標,包括持續服藥、心率、睡眠模式、體力活動、壓力水平等,為消費者提供個性化健康管理工具。
Proteus的核心在于一個集成了可吸收傳感器的藥丸,稱為Helius,它只有一粒沙子大小,可以監測藥物在體內是如何代謝和起效的。患者服用藥丸后,藥丸會到達人體胃部,藥丸內的傳感器中的電極從胃酸中獲得電力,配合貼在皮膚上的貼片,傳感器可以測量各種生理參數,如心率、呼吸、身體角度、活動情況以及睡眠模式,從而了解你的身體狀況,傳感器也會將數據傳送到智能手機中。
2)Mira:其軟件程序用通過醫學認可的游戲,來加速患者從損傷或手術中恢復。該系統將現有的物理鍛煉療法轉換為視頻游戲,并使用傳感器來追蹤和評估患者的依從性。
3)Omada Health:第一個將社交網絡原則運用到合法的臨床治療上的公司。它正在創建一個2型糖尿病的預防方案,其特點是強調社交、教育和測量指標。通過軟件及服務,讓目標人群改掉不良生活習慣,并讓他們同具有良好生活習慣的群體多接觸。Omada首席執行官肖恩·達菲表示,通過技術對行為科學進行大規模應用是Omada的核心所在,但要做好這一點并非易事。
4.管理健康和慢性病癥或疾病
這些工具有的可以幫助醫療保健供應商與患者保持聯系,有的可以幫助用戶更好地做出與健康相關的日常決策,還有的能使用戶追蹤他們的健康和健身狀況,或及時得知他們的疾病癥狀。
1)Propeller Health:能幫助用戶管理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
Propeller的吸入傳感器和APP可以追蹤患者的藥物使用,且APP還能提供個性化的反饋信息和教程,以改善COPD狀態下患者的哮喘控制。Propeller也能幫助醫生監測患者的癥狀,并在合適的時間調整治療方案。
2)Neumitra:致力于幫助人們測量和管理日常活動對于大腦健康與執行情況的影響。它的設計理念很簡單:既然壓力可以引發一系列的生理反應,比如流汗,呼吸加速,心率加快,那么,通過對這些體征進行持續準確的測量,我們就可以預知壓力的到來。它的生物傳感手表能監視人的自主神經系統,其算法使用生理和統計模型來追蹤急性和慢性壓力。它的APP能將手表所采集的數據情景化的放置于事件、地點和減壓工具當中,得出富有洞察力的見解。
3)Kurbo:特別為8~18歲兒童、青少年研發的移動減肥APP。基于斯坦福大學數十年的研究成果設計開發的,能智能監控用戶的飲食和運動,并將這些信息提供給專業的營養專家,幫助用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此外,還有資深教練對用戶減肥進行指導,幫助孩子們實現減肥目標。包括協助孩子們選擇食物的紅綠燈系統、追蹤孩子飲食和鍛煉的APP以及用以輔助的健康教練。
5.開發者背后的故事
在所有健康和醫療初創公司中,最被低估的類別便是那些幫助開發者創建符合敏感醫療數據政府規章的APP公司。正是因為他們的努力,開發者們才能通過科技來改變人們對健康和醫療保健的看法。例如TrueVault提供了一個安全的API,使開發者能夠存儲和處理健康數據,并處理所有HIPAA規定的技術要求。TrueVault透露,數據整合只需花費數天,卻可以為軟件、手機APP、網頁APP和可穿戴設備節省數月的開發時間。
為什么看好互聯網醫療?
1.產業規模大
在邊界擴張和衍生產業的雙重驅動下,健康服務產業規模達到10萬億元將成為大概率事件。招商證券認為,目前互聯網模式在醫療服務行業三大價值板塊中均未形成規模化盈利模式,未來成長空間巨大。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院長王杉也曾提到,互聯網醫療首先是診療核心的轉變。“傳統診療的核心是醫院,互聯網介入以后,將會構建整合型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過去看病,一定要到醫療機構,以后老百姓在生活、工作過程中也能自動收集數據輔助診斷。”
2.產業具有破壞性
現存醫療體系分配及利用不均衡,存在嚴重的資源浪費。醫院的就診管理在重壓之下表現得無序而混亂。醫療保險的負擔也隨著老齡化與慢性病的發展正在逐漸加重。醫療體系急需能夠降低醫保開支,合理化醫療資源的解決方案,為互聯網醫療提供了機會。
互聯網醫療更重視精準醫療、個性化醫療,
通過建立每個人的健康檔案,為患者提供更精準、更匹配的醫療服務,從而達到早預防早治療的目標,這是互聯網醫療與精準醫療所結合的方向。
很多人看好醫療科技的理由在于其背后的數據,通過這些數據,公司可以實現對每個人身體健康信息的追蹤與控制,兼顧到家族病史和生活方式,逐漸控制患病風險,甚至做到在病癥出現前檢測并扭轉有問題的健康趨勢。
3.搶占先機的需要
另外,2016年也能夠看到在互聯網醫療領域探索的公司的一些積極變化,一些清晰的商業模式可能會出來,有些雖然不一定很快看到業績,但商業模式的建立對搶占市場非常有利。
互聯網醫療面臨哪些挑戰?
1.醫療行業不是交換經濟,而是關系經濟
很多人希望醫療行業也能“Uber”化,意味著人們可以輕便快捷地獲得醫療資源,但事實卻不是如此。按需經濟對個人之間的交易而言是很有效的,但醫療行業是關系經濟。病情的康復不能一次完成,相反,它需要經歷長時間的治療計劃,而且這一計劃是病患與互動關系緊密的醫生共同制定的。一個人不能“按需要”變得健康。
所以現在的醫療科技可能對一些更接近于交換關系的小病治療(如咳嗽感冒)更有效,但這些病癥事實上也不會減少我們的醫療支出或改善健康問題,因為他們更像是交換而不是長時間的關系培養。
2.技術基礎薄弱,電子化程度低
科技與傳統醫療行業的整合并不順利。現在的狀況是,醫生在病人生病時給予治療,病人像換工作一般地換主治醫生。在這一過程中,病人的患病歷史和數據鮮少能跟著一起走。病人一般都是走進醫生的辦公室,填大量的表格,醫生在工作時其實并沒有太多時間來看這些表格。下次生病后病人再一次過來,經歷同樣的流程。
此外強大的監管和其他市場力量的扭曲,對醫療科技初創企業的估值也被歪曲。
3.難在需要大量資金,初創企業革新性低
Venrock投資人Bryan Roberts以在醫療科技領域長期而廣泛的投資見長,Roberts認為醫療行業電子化的一大障礙是大量資金的需求。他指出醫療行業具有勞動密集型與低利潤的特點,所以初創企業90%的關注點都放在了業務可行性上,他們對醫療行業破壞的嘗試大多針對于抑制成本與減少醫療使用,相比于提供一個更有遠見、更有未來的醫療保健模型,上述舉措并無太多的革新性。
4.行業利益分散
Roberts還指出了健康醫療領域權力的分散,“體系中有病人、醫療服務提供者和支付方,所有部分都是分散的。這一情況加大了整合利益、嘗試新事物的難度。要理清各方利益并不容易。”
在中國目前這個階段,醫生不僅是數量的問題,還有質量問題。中間力量占比有限,比較缺乏,強勢的公立醫院可能并不愿意開放醫生、醫療數據等核心資源給互聯網醫療。基層醫院發生誤診的概率較高。其次,整個醫療的信息化程度很低。盡管電子病歷投入不低,但是各家醫院都在做自己的,無法打通,甚至化驗單醫院之間也不互相認可,互聯互通的問題目前都沒有解決。第三,缺乏好的機制,缺乏支付方。社保當下重要任務是控費,商保在國內市場所占比例又很低。
投資人怎么看?
1.中國醫療需求大,有市場基礎
君聯資本董事總經理歐陽翔宇認為中國市場尚未被充分滿足的需求,特別是人口眾多的基層需求;以及中國市場的政策、資本、行業格局迅速變化中,市場‘去扭曲化’過程會帶來投資機會。這類機會的典型代表包括移動醫療、精準醫療、生物制藥等領域的創新。
安進公司前任大中華區總經理李怡平指出,中國患者人群的絕對數量非常大,其中蘊藏著巨大的數據價值,如何運用數據平臺切實提高醫療服務的可及性、降低健康管理成本,是接下來移動醫療企業值得思考的問題。
2.醫療健康投資要看長期發展
Venrock投資人Bryan Roberts認為醫療科技創業最大的挑戰是,如何讓醫療保健從短期的心態中走出來。因為當下的束縛是,大多數購買醫療保健服務的人并沒有任何的經濟激勵來關注3、4年之后的結果。這就是為什么預防性保健尚無太多進展的原因。
醫療健康體系中的很多人投資回報周期都很短,如何走出這樣一個框架,從僅僅對疾病的反應到具有前瞻性,對醫療健康行業而言是一個挑戰。
3.看好與商業保險相結合的慢性病管理
IDG資本章蘇陽認為,“互聯網提高效率”在醫療行業其實是個偽命題。互聯網取得成功的行業都是供大于求的,而醫療行業的最大特點卻是供小于求。互聯網進入醫療領域后,并未能有效增加醫療供給,反而加劇了對有限的優勢醫療資源(比如知名醫生)的追逐,提高了人們看病就醫的成本。
互聯網應該做的是把優秀醫生資源充分激活,并綜合保險、政策、患者教育等多種手段,全面優化醫生資源的分配效率、降低看病就醫成本。
他看好與商業保險相結合的慢性病管理,尤其選擇以糖尿病為切入點。
從糖尿病來看,龐大的患者規模、越來越高的發病率和并發癥、快速增長的醫療費用都表明,必須尋求一個足夠高效而低成本的解決辦法。目前血糖監測和智能手機的發展已經為糖尿病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難點在于如何改變患者的行為習慣,養成規律的監測和日常生活習慣。
商業保險恰恰可以在這個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通過設計激勵性的利益機制,引導患者行為習慣的轉變,最終達到健康管理和醫保控費的目的。
商業保險切入糖尿病管理還有兩個重要理由。國外保險與醫療領域有成熟的溝通合作機制,但國內保險、尤其社保與醫療關系復雜,商業保險是更為現實可行的合作方。另外,糖尿病在各個慢性病中并發癥最多、最嚴重,商保選擇從糖尿病切入慢性病管理,可以達到有效防控多種慢性病的目的。
4.商業模式的創新沒有門檻易被復制
IDG資本熊曉鴿提出了醫療行業創投的六大領域:
1.基因技術發展帶來的醫學技術革命;
2.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的應用;
3.可穿戴設備技術的進一步開放;
4.慢性病檢測、管理平臺及服務;
5.專業科別的專業服務:腦、骨、眼、口腔等;
6.其他服務:保險。
他提醒,國內的創業大部分都是商業模式上的創新,這種模式上的創新很了不起,但問題是,沒有門檻很容易被復制,這種一般都不太會投。
5.任重道遠,垂直領域有很大機會
聯想之星合伙人陸剛認為,醫療在世界各地都不可能市場化。現在的互聯網醫療還處于早期階段,沒有盈利模式。商業模式的核心是利益格局的打破與重構,目前醫療行業很難打破“大三甲、大主任、大醫保、大藥企”的基本利益格局。社保已經入不敷出,美國、日本一直在控費,中國也在控費,但是控費的水平、能力還不夠,所以美國的移動醫療通過端口往前移,降低整體費用。互聯網醫療要做好持久戰的準備。
互聯網公司的定位:要做垂直,做特色,精耕細作,確立立足之本,不妄談平臺,平臺的出現往往是時運相濟,而垂直是很有市場空間的。
圍墻是公立醫院的圍墻,公司的定位究竟是在圍墻內,還是圍墻外,還是要翻墻,定位不同情況也會有不同。圍墻內肯定會比圍墻外復雜,第一波發展起立的公司肯定是圍墻外的。
要致富,先修路。幫助醫生降低對“圍墻品牌”依賴的第三方服務,幫助醫生遠程收集“檢測數據”的POCT等各類智能設備,幫助醫生提高診療效率和水平的移動工具,病人對于醫生的選擇都是看中大醫院和名醫。
![]() |
戶外廣告機 |
落地式廣告機 |
高清廣告機 |
分屏廣告機 |
藍牙廣告機 |
網絡廣告機 |
數字標牌播放器 |
廣告機方案 |
多媒體信息發布系統 |
觸控一體機 |
高清機頂盒 鏡面廣告機 | 多媒體廣告機 | 觸摸廣告機 | 液晶廣告機 | 車載廣告機 | 互動式廣告載體 | 樓宇廣告機 | 流媒體實時發布系統 | 廣告機外殼 | 戶外大屏幕 | 廣告機報價 數字標牌軟件 | 電子看板 | 商業顯示 | 嵌入式主板 | 觸控一體機 | 數字標牌顯示器 | 嵌入式流媒體服務器 | 立式廣告機 | 3D廣告機 | |